【新冠病毒抬头?钟南山发声】5月19日,钟南山院士表示,本轮新冠感染整体可防可控,预计6月底前结束,65岁以上有基础病老人是高危人群。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,从2025年3月31日到5月4日,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.5%增加到16.2%,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.3%增加到6.3%。这一数据的攀升,清晰地揭示了新冠病毒正在国内呈现上升趋势。放眼全球,从2025年3月到5月初,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、英国、法国、巴西、挪威的监测数据均表明,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呈现增加趋势。以香港为例,其报告的死亡病例中,83%以上的是65岁以上的人,90%以上的人存在并发症。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,它们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是一个个家庭的担忧与牵挂。新冠病毒的抬头,让原本逐渐恢复常态的生活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,也让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。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,对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做出了最新判断。他指出,目前北方部分省份新冠病毒阳性率已开始下降,中部一些省份增长趋缓,南方地区虽然还在上升,但根据其他地区的趋势判断,应于5月下旬达到高峰,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,持续6至8周时间。这一判断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基于严谨的预测模型。钟南山院士团队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、病毒传播规律的研究,以及对过往疫情发展态势的总结,得出了这一相对准确的预测。这一判断为公众提供了清晰的时间框架,让大家明白疫情的发展阶段和可能结束的时间,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。
钟南山院士特别提醒,对于部分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,存在一定危险。这一提醒具有极强的针对性。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,本身身体机能下降,免疫力较弱,在面对新冠病毒时,更容易发展成重症。以香港的死亡病例数据为例,83%以上的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的人,90%以上的人存在并发症。这充分说明了关注这一重点人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。及时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,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,是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关键。
钟南山院士建议感染者要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,如来瑞特韦、先诺特韦和民得维等,避免发展成为重症。同时,他提醒在空气不太流通的地方戴好口罩。对于特效药的使用,钟南山院士强调,虽然目前国产特效药效果好,但因为这些药物均没有在0 - 5岁儿童群体之中进行临床试验,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,小孩使用特效药物是安全且有效的。当0 - 5岁儿童感染了新冠病毒后,建议使用一些安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。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,为公众在面对疫情时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。
有人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像是“感冒”一样,对此,钟南山院士认为,对于多数的年轻人,感染了新冠病毒后,只需要对症治疗即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奥司他韦等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,不可用于新冠病毒治疗。新冠病毒和感冒虽然有一些相似的症状,如发热、咳嗽等,但它们在病原学、传播方式、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。将新冠病毒简单等同于感冒,是一种误解,可能会导致轻视疫情,延误治疗时机。
有人认为新冠与流感有些相似,可能会出现季节性流行甚至是大小年的情况。对此,钟南山院士表示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。他认为,从病原学角度来说,新冠病毒为了生存会减少致病力,但未来能否“流感化”,现在还不能作出判断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新冠病毒不会消失。这一观点提醒我们,不能以对待流感的心态来对待新冠病毒,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能因为缺乏证据支持季节性流行就放松防控措施。
有人认为南北方新冠病毒流行时间的差异,或与气候、气温相关。对于这一观点,钟南山院士认为,无证据表明南北方新冠病毒流行差异与气候相关,不过北方可能会结束稍微早一点。这让我们明白,不能简单地将疫情流行与气候因素挂钩,疫情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,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来解释疫情的传播规律。
钟南山院士透露,目前正在研发广谱的抗冠状病毒的药物、疫苗和抗体,希望能有更好能力应对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。然而,现有国产特效药不适于5岁以下小孩,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儿童是社会的未来,保障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。科研人员需要加快研发适合儿童的抗新冠病毒药物,为儿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。
从本世纪以来,从非典型肺炎(SARS)到中东呼吸综合征(MERS)再到新冠病毒(COVID - 19),这些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小影响,这就提醒科学界需关注冠状病毒的潜在影响。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,公众需要认识到这一点,积极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,做好个人防护。同时,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不断完善防控体系,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