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: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 遏制AI依赖,守护教育本质

kro (16) 2025-05-13 16:59:01

【教育部: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】5月12日,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》和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》,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答案。《使用指南》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应用场景,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,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辅助教学,推动教育智能化并严守安全伦理底线。其提出“分学段差异化应用”,避免学生过度技术依赖: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、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功能,教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;初中阶段探索生成内容逻辑性并交叉验证合理性;高中阶段结合技术原理探究,引导学生评估生成内容社会影响,平衡技术应用与学生年龄适配性。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弱化独立思考能力,《使用指南》从制度、教学与角色定位建立防范机制:禁止学生直接复制生成内容作答或滥用,限制创造性任务中的滥用行为;强化教师引导职责,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,培养学生质疑甄别能力;明确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定位与应用边界,坚守师生互动核心地位。此外,《使用指南》要求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:严禁输入敏感数据;各中小学建立“白名单”制度,仅允许合规工具进校园;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监管,动态审查技术供应商数据处理流程。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。从智能辅导到自动批改作业,AI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。然而,当学生开始直接复制AI答案时,教育的初衷便被严重扭曲。教育部此次新规的出台,旨在强调技术辅助学习的工具属性,明确其不应成为学生逃避思考、替代独立作业的“捷径”。

直接复制AI答案,无疑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践踏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品德与价值观的培养。通过禁止此类行为,教育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,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。这种责任感的培养,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。

学习的本质在于理解与应用,而非简单的记忆与复制。直接复制AI答案,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高分,但长期来看,却会严重阻碍学生深度学习与思维能力的提升。教育部的新规,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、探索与实践来掌握知识,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,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。

当然,也有人认为AI答案并非全然无用。在某些情况下,AI能够提供快速、准确的解答,帮助学生节省时间,提高效率。然而,这一观点忽视了教育的核心目标—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。即便AI答案有其价值,也应作为辅助工具,而非替代学生思考与作业的手段。对于反论点中提到的AI答案的便利性,我们不得不正视其潜在的危害。当学生开始依赖AI答案时,他们的思考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将受到严重削弱。这种技术滥用的后果,远非其所能带来的短暂便利所能弥补。因此,教育部的新规是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负责,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。

在人工智能时代,如何平衡技术的利用与教育目标的实现,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。教育部的新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:即在充分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,坚决抵制其对学生独立思考与作业能力的侵蚀。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技术素养,更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与目标,引导学生正确、合理地使用AI技术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