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凤阳鼓楼四周已搭起围挡 去年刚花340万维修 当地介入调查!!

kro (7) 2025-05-21 14:08:16

【安徽凤阳鼓楼四周已搭起围挡】5月20日,安徽凤阳鼓楼四周搭建铁皮围挡,景区暂未开放。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及安徽省文物局介入调查。5月19日,安徽省凤阳县鼓楼的楼宇顶部疑似发生坍塌,该建筑去年花费340万维修。当晚,当地发布相关通报:暂无人员伤亡。5月19日,有网传视频显示,安徽省凤阳县鼓楼的楼宇顶部发生坍塌。当晚,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通报称,5月19日下午6时30分许,凤阳县鼓楼楼宇(1995年重建)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,无人员伤亡。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。视频画面中,原本巍峨屹立在凤阳城中的鼓楼,顶部结构出现大面积损毁,大量的瓦片、木料等建筑材料如雨点般纷纷坠落,扬起阵阵尘土。原本规整有序的屋檐部分,此刻已是残缺不全,有的檐角直接断裂垂落,有的地方则只剩光秃秃的梁架裸露在外。原本严丝合缝的屋顶,此刻也破开了几个巨大的豁口,透过这些豁口,甚至能看到鼓楼内部的结构。现场一片狼藉,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灰尘气息,过往行人纷纷驻足,脸上满是震惊与担忧。记者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留意到,凤阳县那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明中都鼓楼楼宇,已于去年顺利完成了全面的维修工程。从竣工验收合格至今,时间尚不足一年。根据详细查阅的维修合同资料显示,此次维修工程共计花费了341.206万元。

据了解,维修工作细致入微,涵盖了多个方面,其中包括对重檐歇山顶屋面的精心修缮,具体包括更换已经损毁的檐板、屋椽,以及将那些因岁月侵蚀而脱落的瓦片进行逐一更换,以确保鼓楼重现往日的风采与稳固。

在安徽凤阳县城的心脏地带,一座巍峨的鼓楼穿越六百余年风雨,以“万世根本”的鎏金大字镌刻着大明王朝的雄心。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年)的巨构,不仅是朱元璋“一国三都”宏图的见证者,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台基,其东西走向的独特布局与15.8米高的巨型基座,至今仍让建筑史学家为之惊叹。

凤阳,这座因朱元璋而名扬天下的古城,曾是明中都的所在地。洪武二年,朱元璋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,耗时六年筑起周长60余里的外城、15里禁垣及宫阙楼台,规模之盛“冠绝天下”。鼓楼作为中都城的中轴线核心建筑,与西侧钟楼遥遥对峙,形成“晨钟暮鼓”的报时体系。更令人震撼的是,鼓楼门洞上方“万世根本”四字为朱元璋亲笔御题。这四个楷书大字笔力遒劲,既是对“龙兴之地”的礼赞,亦暗含其巩固统治的深意。据《中都志》记载,鼓楼初建时“层檐三覆,栋宇百尺”,其规模之宏大,堪称明代建筑巅峰之作。

近年来,多地历史建筑保护项目陷入“修缮-损毁-再修缮”的恶性循环。以凤阳鼓楼为例,2023年维修工程合同工期仅180天,在涉及复杂古建筑结构的项目中,如此短的工期可能迫使施工方压缩工艺流程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地方政府将历史建筑保护异化为“政绩工程”,片面追求工程竣工速度,而忽视长期维护机制建设。数据显示,我国古建筑年均自然损毁率约0.5%,但人为管理失当导致的损毁率可能更高。这种“重建设轻养护”的思维,正在加速文化遗产的消亡。

340万元维修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,其使用效率直接关乎纳税人权益。然而,现行工程追责机制往往止步于“无人员伤亡”的表面结论,对资金浪费、工程质量问题缺乏深度问责。以2021年山西应县木塔维修争议为例,类似事件中,承包方、监理方、验收方的责任边界始终模糊。若不建立“终身追责制”,类似凤阳鼓楼事件将反复上演,公共财政将持续为低效治理埋单。

在此次事件中,公众质疑的焦点不仅在于工程质量,更在于决策过程的封闭性。历史建筑保护涉及公共利益,但维修方案制定、资金使用、验收评估等环节普遍缺乏公众参与。对比日本“町并保存”制度,其通过居民委员会深度介入古建维护,既保障了资金透明度,又提升了保护效果。我国可借鉴此类经验,通过立法明确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情权、监督权,避免保护工程沦为少数人的“技术黑箱”。

凤阳鼓楼瓦片脱落事件,本质是公共文化遗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缩影。它警示我们:历史建筑保护绝非简单的“修旧如旧”技术问题,而是涉及财政监管、制度设计、公众参与的系统工程。唯有建立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机制,将工程验收与长期维护挂钩,将专业评估与公众监督结合,才能让340万元的维修费真正转化为文化遗产的“保护伞”,而非又一次“形象工程”的注脚。当一座鼓楼的瓦片坠落时,我们听到的应是制度警钟,而非风声鹤唳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