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际乒联回应王楚钦球拍受损】近日,在多哈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混双1/16决赛中,中国选手王楚钦的球拍在赛前检测环节出现胶皮开裂情况,中国乒协连夜与国际乒联召开特别会议,就事件调查、器材保护及后续改进措施展开磋商。国际乒联回应称,将与中国乒协共同推进调查,并承诺在后续赛事中优化检测流程,保障运动员器材安全。据现场视频及运动员反馈,王楚钦在赛前检测时发现球拍胶皮开裂,疑似在检测后移送过程中受损。其主教练肖战指出,四副完成检测的球拍中,仅王楚钦的球拍出现异常,对手雨果·卡尔德拉诺亦主动上前查看并表达疑惑。尽管王楚钦与教练团队向裁判提出异议,但裁判坚持球拍检测合格,王楚钦最终被迫更换备用拍参赛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,显得无奈又困惑。他刚为国家赢得荣誉,却遭遇如此意外,这让他和整个中国乒乓球队都倍感揪心。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,球拍犹如战士手中的武器,陪伴自己征战赛场。而这把“武器”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被损坏,着实令人难以接受。这一意外场景让众多球迷心疼不已,纷纷为王楚钦送上鼓励和祝福。尽管如此,他与搭档孙颖莎仍以3比0横扫巴西组合雨果/布鲁娜,晋级混双16强。赛后,王楚钦公开表达不满:“检测前球拍完好,上场时却出现折痕,这种情况连续两次出现在我身上,令人难以接受。”他强调,器材安全关乎运动员切身利益,希望赛事组织方给予重视。
中国乒协提出三点意见:全程监控、更换检测容器、全程录像针对此次事件,中国乒协在特别会议中向国际乒联提出三项具体诉求:全程监督球拍检测:要求后续赛事中,由工作人员全程跟随球拍检测流程,确保检测后器材不被无关人员接触。升级检测容器:建议更换更大、更安全的球拍检测容器,避免因容器尺寸不足或材质问题导致器材受损。检测过程全程录像:要求对球拍检测过程进行录像记录,以便追溯问题环节,同时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。中国乒协主席王励勤在会上指出,器材安全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保障,连续两届大赛出现类似问题,已对运动员心理及竞技状态造成负面影响。他呼吁国际乒联正视问题,建立长效机制,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。
国际乒联在会上表示,已第一时间要求组委会提供A4尺寸的大信封作为检测容器,并要求裁判员在操作过程中谨慎对待球拍。针对全程录像的诉求,国际乒联解释称,受限于赛事执行流程,当前世乒赛暂无法实现全程录像,但承诺将在未来赛事中逐步推进。
双方达成以下共识:监控核查:国际乒联将与场馆方确认是否存在监控覆盖,并在48小时内反馈结果。书面报告:国际乒联承诺继续深入调查球拍受损原因,包括检测流程、容器材质、移送方式等环节,并于一周内形成书面报告提交中国乒协。流程优化:国际乒联表示将联合技术委员会,对现有球拍检测规范进行评估,必要时修订相关规则,确保器材安全。
此次事件并非王楚钦首次遭遇器材受损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混双决赛后,王楚钦的球拍在庆祝时被摄影记者踩断,导致其在次日男单32强赛中状态受影响,最终爆冷出局。尽管巴黎奥组委事后道歉并承诺加强管理,但类似事件仍在此次世乒赛重演,暴露出国际赛事在器材保护方面的系统性漏洞。
业内专家指出,乒乓球拍作为运动员的“武器”,其重量、弹性、胶皮厚度等参数均经过长期调试,任何细微损坏都可能影响技术发挥。国际乒联虽规定运动员需准备备用拍,但主拍与备用拍在手感、性能上仍存在差异,尤其在关键赛事中,器材问题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“X因素”。
中国乒协在会上强调,器材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运动员权益的核心保障。协会建议国际乒联参考网球、羽毛球等项目的成熟经验,制定统一的器材检测与保护标准,包括:检测环节全程透明化,允许运动员或教练员现场监督;检测后器材由专人保管,避免与外界接触建立器材损坏快速响应机制,确保运动员在意外发生后能及时调整状态。国际乒联表示,将认真研究中国乒协的提议,并在后续赛事中试点推行。同时,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席表示,将推动修订《乒乓球竞赛规则》,明确器材损坏的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,切实维护运动员合法权益。
此次事件为国际乒联敲响警钟。随着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,器材安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议题。唯有建立科学、透明的保护机制,才能让运动员专注于竞技本身,为全球球迷奉献更精彩的比赛。